羊上做文章 奏響新牧歌 ——種業創新助力湘東黑山羊從“土羊”變“金羊”
“瀏陽市瀏安農業科技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湘東黑山羊種羊場成功通過國家級核心育種場遴選,成為我省第一家山羊國家核心育種場……”近日,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高級畜牧師、湖南省草食動物產業技術體系湘東試驗站站長李昊幫高興地在微信朋友圈記錄下了湘東黑山羊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湘東黑山羊是我省固有的地方山羊品種,主產于瀏陽市,主要分布在瀏陽、平江、株洲等地,因其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肉質細嫩等特性,深受湖南和廣東一帶的消費者青睞。
(相關資料圖)
產業發展陷困局
“湘東黑山羊的出欄價約為每公斤80元。”7月26日,瀏陽市農業發展事務中心高級畜牧師李安定介紹說,雖然售價高,但由于湘東黑山羊出欄數量有限,因而長期在市場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正因為如此,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一些養殖戶盲目追求產能,使用其他品種的黑山羊與湘東黑山羊雜交,導致湘東黑山羊種群純度與品牌公信力下降,影響了消費者對湘東黑山羊的認可度。
2014年,李昊幫通過深入調研湘東黑山羊的保種育種工作后發現,該品種存在種群數量不斷下降、品種雜化嚴重,世代選育時間長、品種提純復壯難度大,核心種群數量難以支撐新品系建設,粗放式管理造成羔羊死亡率高、育肥羊生長速度緩慢等系列問題。
作為優質的地方山羊品種,湘東黑山羊的保種選育和產能提升成了產業發展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大事。
聚力種業尋突破
湘東黑山羊的被毛全黑,頭小眼大,額面微凸,鼻梁稍拱,耳斜立,尾短上翹,角呈扁三角錐形,公羊角呈鐮刀狀,母羊角呈倒“八”字形。但隨著雜交改良的推廣,符合這樣特征的羊越來越少。
瀏陽市瀏安農業科技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瀏安農業”)董事長徐化義是資深的湘東黑山羊養殖“土專家”,他發現湘東黑山羊想要走出發展困局,必須加強本品種選育,重新組建核心群。
為了搜集到更多品種純度高的湘東黑山羊,提升原種場的種羊數量,2017年,徐化義承包了原有的國營湘東黑山羊原種場,并翻山越嶺走遍了瀏陽市的十幾個產區鄉鎮,從散養黑山羊的養殖戶家中挑選符合湘東黑山羊特征的羊后,帶回養殖場集中飼養,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湘東黑山羊核心群。
2019年,湖南省草食動物技術產業體系成立,設置了6個試驗站,其中湘東試驗站主要承擔湘東黑山羊的科研、推廣和示范工作,試驗站掛靠在瀏安農業。
同年,李昊幫牽頭聯合瀏陽市水產事務中心制定了《湘東黑山羊保種選育工作實施方案》,并在此基礎上組織瀏陽市范圍內的湘東黑山羊主要養殖主體,共同建立了包含核心育種場、擴繁場和普通養殖戶的開放式三級育種體系。
三級育種體系的育種方式就是核心育種場將繁育出的種羊批量化向擴繁場輸送,擴繁場基于當地的資源情況,再按需求輸送給普通養殖戶。這條種羊輸送鏈同時也反向開展工作,即普通養殖戶將優質湘東黑山羊輸送到擴繁場,核心育種場則吸納經過擴繁場選育的優質個體。這樣既能實現優質種羊的快速擴繁,同時也保證了核心群內家系的生物多樣性。
通過多方共同努力,瀏安農業目前已經建成集種羊繁育、飼料加工、糞污無害化處理、示范展示、技術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湘東黑山羊核心育種場,現有存欄湘東黑山羊2000余只,最大存欄量可達5000只以上。
探索養殖標準化
傳統的湘東黑山羊以放牧養殖為主,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限制,普通養殖戶的養殖最大承載力約為100只。想要走出本地市場,走向華南市場乃至全國市場,不僅要有質量,而且需要數量支撐。
如何提升湘東黑山羊的產量?標準化養殖技術是提高產能的重要法寶。技術人員通過推廣牧草種植、青貯制作、精料補充料、全價顆粒料等方式,幫助養殖戶減少養殖過程中對周邊牧場環境的依賴,從而提升單個養殖戶勞動強度所能承受的養殖量和牧場單位面積下的載畜能力。
李昊幫表示:“通過推廣標準化養殖,家庭牧場的養殖量可以突破到200~300只。”2020年,瀏安農業牽頭申報的《湘東黑山羊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獲得了湖南省農業豐收獎二等獎。
“為提升產能,保護自然環境,我們還正在積極探索‘舍飼+放牧’養殖模式‘6+4’組合,即10月齡出欄的羊,前6個月舍飼喂養,后4個月放牧喂養。”李安定介紹說,舍飼喂養的羔羊生長速度更快,抗病性更強,存活率更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更好。此外,舍飼喂養能延長牧場的休牧期,保護自然環境,后期的放牧喂養增加運動量,減少脂肪沉積,保證了湘東黑山羊的原有肉質品味,也尊重了當地人喜歡吃放牧羊肉的消費習慣。
此外,瀏安農業正在主持制定湖南省地方標準《家庭農場湘東黑山羊自繁自養技術規程》。
迎來分子身份證
“分子身份證是目前對地方品種的保護、遺傳特性挖掘和雜化群體中純種鑒別的最先進技術手段。”李昊幫介紹說,憑借外貌特征判斷容易出現偏差,這時基因檢測就派上用場了。
科研工作者對湘東黑山羊進行基因測序,與羊的全基因組比對后,專屬于湘東黑山羊的特性基因片段就一目了然,再單獨把這些零散的特性基因組合到一起,就完成了湘東黑山羊的分子身份證構建工作。
有了分子身份證后,想要驗證一頭外貌特征基本符合的羊是不是湘東黑山羊,只需要對這頭羊的血液或者耳組織采樣,然后用分子身份證的試劑盒檢測,當天就能輕松判斷,大幅度降低了檢測時間和成本。李昊幫告訴記者,在沒有分子身份作為補充檢測手段之前,科研工作者只能通過個體外形及其繁殖后代呈現的性狀分析品種純度。
今年6月,湘東黑山羊的第一批分子身份證樣本已經采集完成,目前相關實驗分析正在進行中,這一技術將為湘東黑山羊種羊的精準鑒別提供技術支持,持續推動湘東黑山羊品種提純復壯。
基因選育新品系
7月26日上午,在瀏安農業的羊舍內,李昊幫和兩名工作人員正在剪取湘東黑山羊的耳緣組織。
“這是今年我們與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蔣琳教授團隊合作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上個月已經選取了20只窩產羔羊2只以上的經產母羊,分析篩選影響湘東黑山羊繁殖率的主效基因。這次我們結合正在開展的全價顆粒料育肥試驗,又選取了40只長勢良好的6月齡黑山羊取樣。”李昊幫介紹說,此次采集的樣本將用于分析影響湘東黑山羊生長發育的主效基因,后續還將開展湘東黑山羊胃腸道轉錄組和相關熱應激基因表達研究與分析。
李昊幫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努力選育湘東黑山羊的‘高繁系’和‘快長系’兩個新品系,種群中持續幾胎產單羔、消化功能差、體型小、生長速度慢的個體都會在選育中被逐步淘汰。”
在企業、科研單位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科研人員在湘東黑山羊的種群中挖掘出了一批繁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個體,重新組建了核心群。目前,湘東黑山羊核心群的平均窩產仔數率已經從1.8只提升到了2.2只,體尺、體重也重新達到甚至部分超過了國家標準,新品系構建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這一系列成果的達成與推廣,將讓湘東黑山羊從走出深山的‘土羊’變成帶領農民致富的‘金羊’,將為實現我國山羊種業振興,實現南方山羊養殖產業現代化,構建示范樣板。”談到將來,李昊幫躊躇滿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