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焦點:藝評丨曾躍紅:從輕歌曼舞中追溯中國古典文化之淵遠
(資料圖片)
從輕歌曼舞中追溯中國古典文化之淵遠
——評《2023清明奇妙游》之《洛水伊人》
文丨曾躍紅
清明節是祭祖節,也是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節日,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在這個節日里追憶親人和先祖,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清明也是時令的標志,是古代指導農耕生產的重要節點,時至清明,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此時正值春暖花開,春意盎然之際,讓人不覺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感。故清明節又稱做踏青節、行清節。
在這樣一個莊嚴肅穆而又生機勃勃的傳統節日,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之《2023清明奇妙游》,再次攫住了全國觀眾的目光。《2023清明奇妙游》由曾打造過《龍門金剛》《少林·功夫》等出圈佳作的路紅莉擔任總導演,通過多種節目形式,講述了清明節的節氣概念和人文風俗,傳遞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生活美學和價值觀。其中有融合唐代名畫《搗練圖》、維吾爾族傳統牡丹刺繡、哈密特產哈密瓜、綠洲風情、古伊州樂等新疆元素,通過一匹“練”的生產、運輸、交換過程,借助獨具風格的新疆女子舞蹈及木卡姆音樂,描繪一幅多元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為主題的《伊州長歌》;有娉娉裊裊、移步換景,旗袍與園林在春光中碰撞的舞蹈《最美人間四月天》。這些節目萃取清明的文化理念和視覺效應,以推陳出新的演繹方式激發了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的情結,文化其實是同脈的,通脈的,從這些多元化的節目編排里,已經無形的展現了一條通往魏晉、唐、宋等不同時代的清明節故事之路。每個節目都有不同的展示面,就像星星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有不同的熠熠生輝,但正如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所有精彩絕倫的表演里,最令人難忘的節目當屬舞蹈《洛水伊人》。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在《詩經·鄭風》野有蔓草的吟誦里,在浙江麗水縉云仙都的水色天青里,一群美麗的女子仙女散花般從天而降,她們揮舞著寬大的廣袖,秋波流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浙江麗水的九曲廊溪和十里畫廊里她們長袖善舞,通過袖子的擺、飄、遮面以及腳底的踏,小撞肩等舞蹈細節向世界打開了一扇通往春天的門,一條通往詩經的路。舞蹈最初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流水淙淙,三兩句雀鳴里,輕霧繚繞的廊橋中引出黃牛、農人的畫面,這本身就是一首詩,令人如臨蘇軾《浣溪沙》中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情境。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顧盼生姿的女子從唐詩宋詞中飄逸而出,她們和草色青青的原野,和波光粼粼的河面,和青綠的麥苗完美融合,翩然起舞的仿佛不是她們,而是大自然中的一棵草,一朵自由爛漫的花向著春風搖曳生輝。女子們最初的掩面羞澀,是李清照《點絳唇》中的“和羞走,倚門卻把青梅嗅”;到中段的俏麗可愛,是《如夢令》中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們把少女春日踏青的歡快欣喜演繹的淋漓盡致。
整個舞蹈的時間不長,但隱藏的文化內涵深厚。這分明就是一群從詩經中走出來的女子,在整個舞蹈中能若隱若現看見詩經的影子,能看見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一脈相承。舞蹈名《洛水伊人》首先令人想到一位美麗的女子洛神,她是掌管洛水的女神,傳說她是宓(伏)羲之女,稱宓妃,因渡水淹死,成為水神。三國時期七步成詩的著名文學家曹植在《洛神賦》中這樣描繪: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可見洛神之美麗絕倫,洛水伊人的名稱也撩開了《詩經》的面紗。從伊人遐想到《詩經·國風·秦風》中的詩篇《蒹葭》之千古流芳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洛水伊人》的舞蹈帶領觀眾身臨其境的進入了水之湄,恍若自己也在水一方,進入了那個詩意和清新處處流淌的麗水縉云仙都。
在舞蹈中,觀眾體驗的不僅僅只是一段輕歌曼舞的春之旅程,還抵達了一種“青青子吟,悠悠我心”的生活美學。美絕不僅僅只流于一種形式,它是外在和內在的統一和諧。觀眾看到的是舞者們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大自然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而每一個意向和節拍里都透露出清明節氣所蘊含的‘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內涵相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和諧合一的生活志趣,向世人傳遞出一種美好悠然、灑脫豁達的生活哲學,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們都走進了山水里,長歌當唱,長袖當舞,人在大自然里才是那個最真實的孩子。節目的主創團隊脫離了流光溢彩的舞臺,拋卻諸多高科技技術的輔助,將舞臺搬運到廣袤的春光原野,以天為穹,以山水為背景,生態真實的展現了“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的大自然面貌,觀眾在輕歌曼舞中不僅體驗了春意盎然的清明奇妙游,還在人物花鳥中尋找到生命的真諦和真善美的人生價值觀。現代文明進步神速的今天,古人的這種生活哲學也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這也是節目組匠心打造的一份巧思。
短短幾分鐘的舞蹈,之所以讓觀眾過目難忘猶自思量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它的美,還因為它的美有出處,有淵源,它循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把一絲一縷的細節,把諸多的切面呈現給世人,讓你看到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激活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并深深為古代文化的璀璨而折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這段舞蹈被創作者托舉起來,使觀眾對美的空靈想象有了靈魂。在節目中我們除了抵達一段清明奇妙游,還看到中國古典文化元素的瑰麗,比如服飾造型也是文化的一種載體,代表了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舞蹈中的長袖像是一首詩的詩眼,舞者們借助廣袖“猶抱琵琶半遮面”,充分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婉優雅之美。博袖是中國古典舞中經常使用的道具,在漢唐兩代幾乎是無袖不成舞,在迄今保存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還能看到遠古的能工巧匠雕刻下來的博袖風采。博袖有著非常豐富的表演形式和藝術內容,舞者利用身體對袖的控制,擺、飄,遮面,以獨特的視角延展了動作幅度,讓整個舞蹈看起來如行云流水,飄逸若仙。這種畫龍點睛的服飾,將東方女子小家碧玉,溫婉如玉的古典氣質刻畫的惟妙惟肖,也給觀眾留下了余味渺渺之感, 那個半藏于廣袖中的眼神,明眸流轉,似乎凝望了五千年。
文化脈承的浸潤和滲透,就像空氣充盈于每個空間,時間的過往雖然成為歷史,但歷史并不會湮滅,只會在歲月的積累和沉淀中凸顯出深厚的質感。春水初生,春林初茂,愿我們所憶皆美,所愿皆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