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微頭條丨老舊小區(qū)變身居民“心”居
建筑外立面換新、推窗見綠,精致有文化的景觀小品提升品質(zhì)內(nèi)涵……從“老院子”到“新小區(qū)”,金牛區(qū)營門口街道銀沙北街91號院煥然一新的場景,讓越來越多的居民感受到“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資料圖片)
銀沙北街91號院落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由5棟樓組成,在小區(qū)改造施工過程中由于4棟沒有樓棟長、信息傳達不到位、居民對改造工作不理解,阻礙了項目的有序推進。“涂言謝語”工作室應運而生,由居民擔任成員,成為居民與街道、社區(qū)之間的“傳話筒”。
當好“傳話筒”打通宣傳工作“最后一公里”
改造即將啟動,如何收集居民意見?怎樣讓居民都知道改造政策?面對種種問題,“涂言謝語”工作室的老師們想盡了辦法。
改造規(guī)劃前期,計劃將位于4棟的車棚改造為居民活動室,“涂言謝語”工作室的大爺大媽們“主動請纓”,利用業(yè)余時間對4棟的居民一一上門收集意見,耐心地向居民介紹車棚改造的好處。對暫時沒在此居住的房主,他們也嘗試先從租戶口中得到聯(lián)系方式,再與房主進行電話溝通。經(jīng)過上門入戶和反復介紹,他們終于完成了4棟車棚改造的居民意見書。
在銀沙正街片區(qū)改造過程中,臨街窗戶需要統(tǒng)一更換隔音真空玻璃、防盜紗窗、拉閘式防護欄,但部分住戶不理解。面對這個棘手的任務,大爺大媽們梳理不配合的原因,實地查看住戶的窗戶情況,對房主進行入戶宣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民們都接受了“三件套”改造安裝。
化身“老娘舅”巧解居民“煩心事”
在推進改造工作的過程中,“涂言謝語”工作室時刻關(guān)注著居民們的所想所需。
銀沙北街91號3棟有一處占用公共綠地搭建的亭子,這座亭子是3棟2單元一住戶購房后自行修建的。在涼亭旁,還有一個大型的雨棚,如果強行拆除雨棚,就會對其他樓棟造成損壞,且拆雨棚也需要房主同意,改造工作一時陷入困境。
在了解情況后,大爺大媽們主動作為,與房主交流溝通,并與住戶一起想辦法,把涼亭保留下來,將涼亭由自用改為公用,無償捐獻給大院作為公共設施,讓改造工作順利推進。
只要社區(qū)居民遇到難題,他們總會傾力相助,調(diào)解糾紛、安撫情緒、集思廣益、解決難題,為打造和諧家園而盡心盡力,讓這個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舊”小區(qū)變成好“看”又好“住”的居民“心”居。(張先廷 岳樂 營門口宣 文/圖)
標簽: